欢迎访问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理论研究 > 正文
理论研究
重庆大学“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建设方案
发布时间:2020-09-13   作者:  

重庆大学是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为扎实推进改革攻坚,按照《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设要求和管理办法》及《普通高等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建设标准(试行)》,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双一流”建设目标,立足学校的基础和优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破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使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打通“三全育人”最后一公里,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强化“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的办学理念,弘扬“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的校训精神,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以新思政观引领改革。立足新时代,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是知识体系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与综合这一基本认识出发,科学认识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定位,整合各方育人资源,把促进学生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学校办学治校全过程,落实到教职员工职责规范之中。

以协同联动推进改革。统筹联动学校各领域、各岗位教职员工,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将育人纳入工作职责要求和考核内容,融入整体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环节,拿出一以贯之的韧劲、一鼓作气的拼劲、一抓到底的干劲推动工作。

以机制建设贯穿改革。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凝聚育人共识,广泛宣传发动,推动“机制建设”与“文化营造”相结合,从体制机制完善、项目带动引领、队伍配齐建强、组织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教育有机结合,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

以育人成效检验改革。有效联通学校各群体、各阶段学生,着眼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把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检验改革的根本标准,使改革与中心工作“同向”、与现实需求“对路”、与学生成长“合拍”,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成长诉求、时代发展要求、社会进步需求。

三、主要任务

1.统筹推进课程育人。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领导干部上讲台列入教育教学计划,开设《中国发展》等一批新时代新思想通识课程。落实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提升工程”,建设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思想政治理论示范课程,使用好新修订的教材,重点做好新思想“三进”。实施“哲学社科课程深化工程”,成立专家委员会挖掘课程育人元素,持续推进通识教育示范课程、哲学社会科学特色示范课程遴选及建设工作。实施“专业教育课程拓展工程”,发挥专业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全面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纳入教材教案、教学大纲和学生考试内容,全面建立课程标准审核和教案评价制度。

2.着力加强科研育人。优化科研管理制度,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选题设计、科研立项、项目研究、成果运用全过程,把思想政治表现作为组建科研团队的底线要求。建立教研一体、学研相济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健全科研育人激励机制、优秀成果评选推广机制,完善科研评价标准,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评价标准和科研成果评价办法。制定科技工作道德行为规范和学术诚信教育管理办法,治理遏制各种学术不端和科研失信行为。加强师生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教育,在研究生中开设相应公选课程。搭建师生科研交流互动平台,引导师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团队和科研训练,及时掌握科技前沿动态,培养集体攻关、联合攻坚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大力培育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培养选树一批科研育人示范项目、示范团队。

3.扎实推动实践育人。推动专业课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志愿服务、军事训练等载体有机融合,形成实践育人统筹推进工作格局。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适度增加实践教学比重,设立实践教学学分,推出“第二课堂成绩单”。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整合实践资源,拓展实践平台,依托高新企业、科技园、社区、农村、教育基地等场所,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创业实习基地。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开发专门课程,健全课程体系,推进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建立社会实践精品项目支持制度,探索开展师生志愿服务评价认证。深入开展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传统经典项目,组织实施一批新时代实践育人精品项目。

4.深入推进文化育人。加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开展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培育、选树和宣传一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育人全过程。推进“传统文化振兴工程”,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建设好“川剧文化传承与保护基地”“西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保护与传承中心”。实施“红岩文化教育工程”,编排以我校进步师生为原型的文化作品。创新“校园文化推广工程”,挖掘校史校风校训校歌的教育作用,编辑出版校史院史系列丛书,拍摄历史纪录片,推进校歌传唱。继续加大立德树人展览馆建设,加强校内文化广场、雕塑景观建设,完善各校区园林道路的路牌和标识命名工作,推进全国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实施“高校原创文化经典推广行动计划”,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升上去”的文化育人理念,推广师生原创文艺精品。

5.创新推动网络育人。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谋划网络建设、网络管理、网络评论、网络研究等方面的建设工作,强化网络意识,提高建网用网管网能力。加强阵地建设,构建“校园网络新媒体矩阵”,积极参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易班网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全国共建,培育一批优秀网络宣传平台、网络文化工作室和研究团队。丰富网络内容,积极组织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节”“高校网络育人优秀作品推选展示”“网络文明进校园”等网络文化建设活动,推广展示一批“网络名篇名作”,丰富正面舆论供给。加强网络文明素养教育,开设网络文明素养课程,把网络文化素养教育纳入相关课程内容,把师生网上言论行为纳入考核评价评优中。推动网络文化成果评价认定,实施学校“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建设好重庆大学舆情信息研究所,打造三级网络评论员队伍。

6.大力促进心理育人。加强知识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组织编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教材,开发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等在线课程,实现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全覆盖。开展宣传活动,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等品牌活动,充分利用网络、广播、微信公众号、APP等媒体,营造心理健康教育良好氛围,提高师生心理保健能力。强化咨询服务,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与服务中心建设水平,进一步建强师资队伍。加强预防干预,积极应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和“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测评系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提高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的覆盖面和科学性。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建立转介诊疗机制,建设校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拓展培养基地。

7.切实强化管理育人。健全依法治校、管理育人制度体系,制(修)订完善学校教育规章制度,保障师生员工合法权益。结合大学章程、校规校纪、自律公约修订完善,研究梳理各管理岗位的育人元素,编制岗位说明书,明确管理育人的内容和路径,丰富完善不同岗位、不同群体公约体系,引导师生培育自觉、强化自律。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院系具体落实、教师自我约束的师德师风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努力培养锻造坚持“四个相统一”的师资队伍。按照好干部标准,选好配强各级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推动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学生,面对面接触学生、关爱学生,推动形成育人合力。严把教师聘用、人才引进政治考核关,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建立健全师德考核制度。加强经费使用管理,科学编制经费预算,确保教育经费投入的育人导向。把育人功能发挥纳入管理岗位考核评价范围,作为评奖评优条件。培育一批“管理育人示范岗”,引导管理干部用良好的管理模式和管理行为影响和培养学生。

8.不断深化服务育人。研究梳理各类服务岗位所承载的育人功能,强化育人要求,明确育人职能,在聘用、培训、考核等各环节制定育人工作职责要求,及时解决学生反映的问题,落实好学生提出的意见建议。加强监督考核,落实服务目标责任制,把服务质量和育人效果作为评价服务岗位效能的依据和标准,培育一批“服务育人示范岗”。实施后勤员工素质提升计划,切实提高后勤保障水平和服务育人能力。持续开展“节粮节水节电”“节能宣传周”等主题教育活动,大力建设节约型校园和绿色校园。建好校园网上服务大厅,充分满足师生合理需求。建设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和服务体系,优化服务空间,注重用户体验,提高馆藏利用率和服务效率。制订健康教育教学计划,开展传染病预防、安全应急与急救等专题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师生公共卫生意识和卫生行为习惯。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全面开展安全教育,提高安保效能,培养师生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

9.全面推进资助育人。加强资助工作顶层设计,建立资助管理规范,完善勤工助学管理办法,构建资助对象、资助标准、资金分配、资金发放协调联动的精准资助工作体系。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全四级资助认定工作机制,合理确定认定标准,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实施动态管理。坚持资助育人导向,在奖学金评选发放环节,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创新发展、社会实践及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在国家助学金申请发放、国家助学贷款办理、勤工助学活动开展以及基层就业、应征入伍学费补偿贷款代偿等工作环节中,深入开展励志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和金融常识教育。创新资助育人形式,积极推选展示资助育人优秀案例和先进人物。

10.积极优化组织育人。发挥各级党组织的育人保障功能,健全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动学校各级党组织自觉担负起管党治党、办学治校、育人育才的主体责任。持续推动学校二级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全面推进“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创建工作,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和“高校基层党建对标争先计划”,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培育建设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培养选树一批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创建网上党建园地,推选展示党的建设优秀工作案例。推动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团组织创新组织动员、引领教育的载体与形式,更好地代表师生、团结师生、服务师生。支持各类师生社团开展主题鲜明、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发挥教研室、学术团队、班级、宿舍在师生成长中的凝聚、引导、服务作用。培育建设一批文明社团、文明班级、文明宿舍。

四、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学校成立“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全体校领导、党委常委、校长助理为成员,将综合改革贯穿到学校“双一流”建设全过程和学科建设全方位,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

2.主动推进。各学院是“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主阵地,各学院要结合学院和专业特色,按照《普通高等学校院(系)“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建设标准(试行)》和学校要求进一步明确责任、细化方案、推进落实;各相关部门负责人要切实负起责任,按照方案要求,推动工作、形成合力,把综合改革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细抓实。

3.加强检查。学校结合日常工作台账、年度工作总结等定期开展检查和督导,研究部署相关工作。各二级单位坚持对标对表,及时总结工作开展情况、阶段成果及存在的困难,并将相关情况报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