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工程系

主任:张生富  副主任:祝明妹、龙木军
重庆大学冶金学科创建于1935年(矿冶系),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冶金专业院系之一。抗战时期,著名冶金专家周志宏、魏寿昆、蒋导江等教授先后在校任教。1952年院系调整成立了冶金系。1980年起将炼铁、炼钢两个专业合并拓宽为钢铁冶金(化学冶金)专业,1986年又新办了热能工程(工业炉热工及自动化方向)专业。1997年合并调整为冶金工程专业,涵盖钢铁冶金、有色冶金和冶金物理化学三个学科方向。1996、1999年钢铁冶金分别成为四川省重点学科和重庆市重点学科,2007年成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961年招收了首届钢铁冶金专业研究生,1981、1990年分别成为钢铁冶金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00年获冶金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批冶金工程博士后流动站。1979年获批教育部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研究所,1999年获批重庆市冶金工程重点实验室。
重庆大学冶金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贡献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建系以来,已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6000余名高级科研、技术和管理人才,涌现出了一大批像蒲海清、刘明忠、戴祯庆、张国林、张大本、贾强、张立峰等为代表的的优秀校友。先后编写和出版了《普通冶金学》、《钢铁冶金原理》、《传输原理》、《电冶金学》、《冶金管理》、《冶金炉热工基础》、《冶金工厂仪表控制》等一系列著名冶金专业教材,其中:1943年编写的《普通冶金学》教材,曾被列为《大学丛书》,被誉为“中国冶金学的奠基读物”;《钢铁冶金原理》是国家级规划教材,曾于1996年获冶金工业部教学成果一等奖、1997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在钒钛磁铁矿冶金和综合利用、连铸及相关技术等研究领域实力雄厚,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高钛型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研究”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特等奖,“钒钛磁铁矿高炉强化冶炼新技术”获得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CC-1不锈钢模铸微碳保护渣”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目前是我国冶金界重要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之一。
冶金工程系现有教职工44人,其中教授17人,博士生导师16人,具有博士学历教师占92.3%,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占38.5%,是一支朝气蓬勃、年轻向上的冶金教学与科研团队,学科带头人为白晨光教授。教师中有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次,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1人次,青年长江学者1人次,国家优青基金获得者1人次,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次,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1人次,巴渝学者1人,百人计划入选者1人,省级人才和学术带头人10余人。教师中担任全国一级学会理事2人、专业学会副主任委员与委员13人、省级学会副理事长2人;担任《钢铁》等专业学术期刊编委5人。教师曾先后荣获“宝钢优秀教师奖”、“《钢铁》杂志优秀编委”、“全国高校冶金院长奖”等荣誉称号。
当前本学科的人才培养层次和类型包括本科、学术型硕士和博士、专业型硕士、工程硕士等。本科生《钢铁冶金学》课程于2010年获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冶金原理》课程于2013年获重庆市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现有在校学生500余人,包括本科生320余人,硕士生130余人,博士生50余人。近5年培养毕业本科生300余人,硕士生近200人,博士生50余人,其中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1篇、重庆市优秀硕士学位论文6篇、重庆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
学科坚持基础研究和产学研合作并重,在多金属共生矿提取冶金与综合利用、冶金理论与新技术、冶金环保与二次资源利用、冶金流程工程与智能制造优化等领域开展了多项基础研究及工业示范,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近5年,承担了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重大及重点基金和企业横向课题等一批重要项目,科研经费8000余万元;获权发明专利近100项,发表论文近500篇,其中SCI、EI收录19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奖励9项。主要优势特色方向:
①多金属共生矿提取冶金与综合利用。重庆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钒钛磁铁矿冶炼和综合利用研究的单位之一,从20世纪60年代起,对高钛型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的独特工艺进行了系统的理论与工艺研究,在复合共生矿冶金过程的理论与实践、钒钛高值新材料制备和含钛高炉渣综合利用等方面居国内先进水平。“大型电炉钛渣冶炼技术研究及产业化”获得2012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钒钛磁铁矿中钒资源高效清洁提取技术研究及产业化”获得2014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高配比钒钛磁铁矿高强度冶炼技术研究及产业化”获得2015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科技进步一等奖。
②冶金理论与新技术。在铁矿石评价、非高炉炼铁、煤焦化改性、铁水预处理、转炉自动化炼钢、钢水炉外精炼、连铸及相关技术、冶金过程传输现象模拟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尤其在连铸保护渣理论及应用、连铸工艺技术研究方面形成了优势与特色,制定了连铸保护渣检测行业标准,开发了保护渣物理性能检测设备在国内外高校和冶金企业被广泛使用。“炼铁流程铁矿石评价体系研究与应用”获得2012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③冶金环保与二次资源利用。围绕冶金二次资源综合利用、碳素高效利用、三废综合治理、能源管理的基础理论及工艺实践等开展研究,特别在高钛型高炉渣综合利用、烟气脱硫脱销脱汞新技术、脱硝催化剂制备、冶金节能技术等方面,成绩显著。先后承担了多项重点攻关和技术创新项目,与远达环保工程有限公司等建立了产学研联盟,共同建立了重庆市能源环境工程研究中心。
④冶金流程工程与智能制造优化。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围绕钢铁制造业的先进制造技术,以钢铁流程绿色化、智能化集成为目标,进行钢铁流程的绿色化智能化相关理论及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发展了冶金流程工程学、冶金流程集成理论与方法。
学科注重学术交流,先后聘请多名国内外著名专家担任学科顾问和兼职教授。近5年,主办及协办国际学术会议4次、国内学术会议7次;与国内主要冶金科研机构、企业及相关大学持续进行项目合作和人才交流,先后选派教师出国研修或访学10余人,遴选学生赴国外攻读博士学位或联合培养博士学位20余人,并与美、日、英、德、澳大利亚、瑞典、丹麦、芬兰、荷兰、加拿大等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